联系销售:4009-606-596
立即咨询

鲲云科技牛昕宇:科学家创业,为物联网研制智能中国芯

作者:鲲云科技
发布时间:2018-04-23 07:12:08
阅读量:5194

牛昕宇说,迄今为止,自己人生中收获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创业。


2015年,一位投资人向牛昕宇发出了邀请,“投你500万,回国创业吧。”


彼时的牛昕宇即将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已经做好了留校任教的准备。返回英国后,牛昕宇怀着忐忑的心情与自己的导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陆永青教授商量此事,没想到,这位AI业界的权威学者非常痛快地表示:“支持你!”2016年年初,牛昕宇和陆永青在上海联合创立了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鲲云科技”,Corerain Technologies),还在伦敦建立了实验室,主攻AI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



“鲲云”二字是Core Rain的音译,陆永青给公司取此名的灵感来自庄子的名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牛昕宇说,希望鲲云科技有朝一日能随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成长为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AI芯片的伟大公司。


鲲云科技成立两年多来,产品已迭代两次,在工业、智慧城市等多个物联网领域试点成功落地,与中国商飞等大客户达成了战略合作,并获得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基金、欧盟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成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官方合作伙伴。2017年11月,这家已经盈利的创新企业获得星瀚资本领投、深圳云创和珠海拓金跟投的pre-A轮投资,开始了新的深度探索。


真实到来的AI浪潮


目前,AI的技术水平已经跨过基础门槛,相关产业有了迅猛增长,实实在在的AI浪潮已到来。在工业制造领域,机器人作业的无人车间越来越多,在消费、娱乐等领域,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运动追踪等技术也广泛应用在拍摄、搜索、翻译、语音助手等方面。


成熟的技术模块是商业应用发展的基础,在突破“自然语义识别”这个瓶颈之前,最适合AI落地的领域是物联网。据DHL和思科预计,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产值将达8万亿美元。全球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则更为乐观,认为2025年全球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可达11万亿美元。


在选择AI与物联网结合的切入点时,鲲云科技从垂直领域的企业用户需求入手,能为企业提供以定制智能芯片为中心的全套硬件解决方案,包含从最底层的板卡到顶层应用的解决方案。


以往,企业界使用的传统智能摄像系统图片和视频数据的处理流程是:数据采集—网络信号传输—服务器处理—网络信号回传—结果反馈。这个流程的弊端是不能实时反馈和传输,需要大量的人工筛选并标注有效数据,导致数据交互滞后,并存在安全风险。此外,本地的处理器也无法承载较大规模的数据和复杂模型。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安防、检测等行业领域的企业迫切需要借助AI技术来提高作业效率,但研发制造智能芯片的大厂商多将精力投放在智能手机、智能驾驶等领域,并不太重视物联网,也不能满足大量国内企业在非重点领域的定制服务需求。与此同时,工业级AI芯片的单价高达数万元,成本高昂。此时,具备全球领先的AI芯片研发能力的鲲云科技便有了独占鳌头的机会。它在顶层架构、硬件平台和算法方面的技术都居于业界领先水平,其优势在于独家研发的端到端动态可适应AI定制芯片,计算效率可达95%~99%,能保证大规模深度学习网络以高速度、低功耗的状态运行。


适用性是检验智能芯片产品市场能力的重要标准,“能适应20个场景的芯片,显然比只适用于两个场景的芯片更有市场。” 牛昕宇介绍,鲲云科技产品的可适应工具链使其芯片有极强的通用性,高层编译算法也支持不同的领域,像工业品质检、森林防护巡检、海船巡航等,都能结合智能摄像头极大地提高效率和准确度。目前,鲲云科技的产品已应用在安防、巡检等大量物联网相关领域,为摄像头终端赋予了智能。


鲲云科技的目标是,把传统集成电路芯片变成能举一反三的“聪明芯片”,并逐渐实现量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功能和性能,满足更多场景的使用需求。未来,公司还计划把产品延伸覆盖到智能家居等C端领域。


从实验室起步的学霸创始团队


对于学霸牛昕宇来说,读书,做研究,成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全奖博士和最年轻的助理研究员,获得七项发明专利、一项国际专利以及诸多国际奖项……种种学术成就的取得都是水到渠成。但科学家投入创业则不同,创业的挑战来自多方面,左手科研,右手商业,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并不容易。作为CEO,牛昕宇主要负责把控技术的大方向、宣传推广、对接投资方。说到创业过程中感觉最困难的部分,他认为是“搭建团队”。


鲲云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及CSO(首席科学家)陆永青,深耕定制计算芯片领域30余年,发表过450多篇专业论文,获得2项国际专利,是AI领域的学术权威。对牛昕宇而言,陆永青既是自己学术上的领路人,也是最了解自己的创业合作伙伴,他在第一时间作出的二人一道创业的决定也给了牛昕宇极大的鼓舞。公司成立后,陆永青在确定科研及产业方向的高层战略、平台合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在技术转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把关的角色。


但一个高科技创业团队只有两个人显然是不够的,牛昕宇的目标是挖掘一批有技术信仰的创业伙伴,“简单,好沟通,有工程师思维,对技术和产品有热爱。”按照这个选人标准,他列了一份目标合伙人名单,然后怀着忐忑的心情邀请大家来谈,“软磨硬泡,和追女生的套路差不多。既努力展现鲲云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尽最大可能给他们回报的承诺,让大家看到一起实现梦想的价值。”牛昕宇笑道。


在帝国理工学院,牛昕宇有一位名叫蔡权雄的全才大师兄,他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到焊接、测试、出成品都能一个人搞定。这位仁兄总是一个人背着双肩包、吹着口哨早早来到实验室,像赴约会一样享受做科研的过程,还经常向大家炫耀他焊接的电路板,“你看它多美!”当时牛新宇就想过:将来如果创业,一定要和这样的人一起。后来,他终于成功地邀请到这位曾在全球最大的移动GPU公司Imagination瑞典分公司担任硬件部门主管的高端科研人才出任鲲云科技联合创始人及CTO。


在牛昕宇的努力下,如今公司团队规模已扩展至近40人,由海归和本土人才共同组成,其中的2/3是技术人员,“海归对最前沿的技术更敏感,国内技术人员对本土化的落地更在行,这样能产生很好的合力。”得益于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灵活的定制架构,公司团队搭建完之后,很快就与中国航天集团、国产商用大飞机等客户达成了战略合作。


以终为始,从客户需求出发做产品


做AI产品的企业间主要是比拼两点:技术研发和商业开发。技术上,拼的是谁能把算法更好地搬到硬件上,谁的产品适用的场景更多,谁的产品迭代速度更快;商业上,拼的是谁能更快地谈到更多客户,谁能把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得更好。在鲲云科技的投资方之一、星瀚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杨歌看来,只有将技术和商业结合得非常好的团队,才能在AI芯片这条赛道上跑得更快更远,牛昕宇正是这样一位兼具技术能力、商业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团队带头人。


牛昕宇深知,要跨越从技术到市场之间的鸿沟,试错是一条必经之路。在物理世界里,摄像头和语音传感器所处的环境非常复杂,既需要具备深度算法和灵活的适用性,又要能即插即用、实时反馈,这在技术层面是很大的挑战。开发AI芯片需要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为支撑,不仅要做新的架构,还要做好整个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对接。要成为成功的商品,AI芯片不但需要技术领先,还要在运行效率和低能耗方面抢占优势。因为用户往往不是AI专业人士,他们既希望买到的产品功能多、价格低、灵活好用,又希望使用简单,必须要好上手。而另一方面,有时候用户并不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哪些使用需求,可能买到产品之后才发现这不是自己需要的。“所以,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想该做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去实现,要通过用户体验来总结需求,再反过来以此引导技术开发和底层架构迭代,就这样循环往复。”从这样清晰的原则出发,牛昕宇带领的团队从一开始的产品研发阶段就很接地气,他们耐心地与用户反复沟通,了解他们真实使用环境的状态,反复测试产品,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排除外来干扰,这种做法显著加快了从技术到商业的转化速度。


鲲云科技与中国航天合作的卫星遥感项目,内置有具备深度学习功能的AI芯片的卫星,能更加精确地锁定有效信息并将其实时传输回地面,既节省了宝贵的卫星带宽,又降低了传输费用和地面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与中国商飞合作时,国产大飞机试飞时用到了鲲云科技的第二代产品“雨人”系统,客户反馈非常好。这个系统结合了针对图像数据的深度学习技术,以及基于定制硬件的数据流处理技术,支持毫秒甚至微秒级的智能图像视频分析。它能实时监测4万多个传感器的工作状态,并实时确认飞机的运行状态,一旦遇到引擎震动、结晶、翘变等问题,能在飞行过程中实时报警并将信息传递给地面工作人员。


牛昕宇表示,自己从研发过程中取得的最重要收获是“发现问题”,在与客户不断沟通的过程中,他则学到了如何为客户产生价值,如何定价,如何定义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位置,“看到产品在真实场景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很享受。”

以往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AI时代瑰丽场景,已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近,但现有AI的智能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用领域也不够普及。牛昕宇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进入物联网AI芯片市场,“做的人越多,人类离梦想中的未来就越近。”


科学家创业这件事


很多人看到专家学者创业时,都会有相似的疑问:研究型人才会不会离商业和市场太远了?作为众人眼里的学霸,牛昕宇在创业之初也曾面对这个问题,而创业取得了一定进展之后,又有人问他,“怎么才能像你一样成功创业并能融到钱呢?”


牛昕宇给科技领域创业者的建议是,“不要去管什么风口,不要只想着拿多少钱,首先要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他表示,不可否认,科研人员出身的创业者,在商业思维方面通常会有短板。要弥补上这一环,就需要时常向外看,看看真实的市场是什么样的,真正的好产品是什么样的,“科研人员创业最忌迷信技术和自我陶醉,千万不要认为技术很厉害就会有人买单。”


牛昕宇认为,学术与商业其实并不矛盾:首先,科研和创业都是手段,是为了实现梦想,当然因为创业往往会得到资本的帮助,所以实现梦想的速度可能会更快。其次,学术和商业是无法割裂的。做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更好的技术发展路径,而商业化变现是验证理论可行性的一个渠道,同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术成果才能造福社会。


本文转载自: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079081.html

分享:

提供下一代计算平台 加速人工智能落地

4009-606-596

联系我们:contact@corerain.com

销售联络:sales@corerain.com

媒体合作:media@corerain.com

展会合作:events@corerain.com

深圳 | 深圳市福田保税区市花路长富金茂大厦14层(总部)

伦敦 | Kemp House,152-160 City Road, London, EC1V 2NX

上海 | 上海市闵行区龙湖虹桥天街A栋608A

济南 | 山东省济南市济南市高新区旅游路8661号高科技创新园 5 号楼 9 层

西安 |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大差市十字西南角1幢1单元10503室 (万达新天地)

广州 |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钟二村钟汉路13号星光荟直播小镇508A

杭州 | 杭州市江干区钱江新城城星路98号迪凯城星国际A座27楼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4009-606-596
商务合作
回到顶部
  • *您的姓名

  • *您的电话

  • *邮箱地址

  • *公司名称

  • *

  • *

  • *

  • 验证码

  • 我已阅读并同意《使用服务协议》《隐私政策声明》